计算机系统概述
# 计算机系统概述
# 1、 计算机系统构成
- 用户
- 应用程序
- 操作系统 os
- 硬件(裸机)
# 2、计算机发展历程
# 2.1 硬件发展
- 电子管时代
- 晶体时代
-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
-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
- 超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
# 2.2 软件发展
- 汇编语言阶段
- 程序批处理阶段
- 分时多用户阶段
- 分布式管理阶段
- 软件重用阶段
- Web服务阶段
# 2.3 模拟型号,数字信号
# 3、计算机系统结构
# 3.1 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
- 输入设备
- 输出设备
- 存储器
- 运算器
- 控制器
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CPU
# 3.2 存储器
时序控制器是控制数据的读还是写
写操作:
时序控制器发送两个信号,一个给地址寄存器MAR,一个给存储体,告诉存储体是写操作,存储体获取到地址寄存器的地址然后将,将数据寄存器中的数据写入到该地址中
读操作:
时序控制器发送两个信号,一个给地址寄存器MAR,一个给存储体,告诉存储体是读操作,存储体获取到地址寄存器的地址然后将,将地址中的数据读取存储到数据寄存器中
# 3.3 运算器
算数逻辑单元:计算
通用寄存器组:存储计算数据
# 3.4 控制器
# 4、冯诺依曼结构
入、出、存、控、算
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
以同等地位在存储器中,按地址寻访
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
指令按顺序存放和执行,也可改变指令顺序
采用存储程序方式
模型机
# 5、现代计算机组织结构
- 入、出、存、控、算
- 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
-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
- CPU: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并到微处理器
# 6、计算机工作过程
- 预处理阶段
- 编译阶段
- 汇编阶段
- 链接阶段
# 7、计算机的性能指标
# 7.1 机器字长
也叫基本字长,参与运算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决定了寄存器、ALU、数据总线位数 代表了运算精度
# 7.2 主存容量
一般指主存的最大容量,单位是字节Byte 运行时程序和数据都在主存中, 主存容量越大,可运行的程序就越多 MAR位数决定了可寻址范围的最大值
# 7.3 运行速度
吞吐量: 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 信息输入内存的速度, CPU取指令的速度, 数据取出/存入内存的速度, 从内存转出到外部设备的速度
**响应时间:**从用户发送请求到收到响应经过的时间 CPU时间(运行程序花费的时间) 等待时间(磁盘访问/主存访问/IO操作/OS开销/网络传输)
**CPU时钟周期:**单个动作所花费的时间 节拍脉冲或T周期,即主频的倒数 CPU中最小的时间单位,每个动作至少一个时钟周期 单位:秒
**主频(CPU时钟频率):**单位时间完成基本动作的数量 机器内部主时钟的频率 主频越高花费时间越短,执行指令速度越快 单位:Hz(赫兹),即次数/秒 时钟周期 = 1/主频
**CPI(Clock cycle Per Instruction)**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
**CPU执行时间 **即运行一个程序所花费的时间 = CPU时钟周期数/主频 =(指令条数 * CPI)/主频 三要素(相互制约): 主频(时钟频率) 每条指令所用的时钟周期数(CPI) 指令条数
**其他:**MIPS、MFLOPS、GFLOPS、TFLOPS